殘陽如血:嘉慶耗盡畢生心力,為道光留下一個太平之世

2024年4月19日 17点热度 0人点赞

乾隆三十八年冬至,乾隆在經歷了一番激烈的思想斗爭後,將撰寫好的遺詔封存於玉匣當中,並對着大清先帝的牌位起誓:所立皇十五子永琰,若其不賢,亦願潛奪其算,毋使他日貽誤。作為嘉慶的親生父親,乾隆為何要詛咒兒子短折而死,難道在他眼中,嘉慶就是一個碌碌無為的平庸之輩嗎?

嘉慶帝

平定東南海盜,解決邊疆危機

乾隆末年,清王朝已經由盛轉衰,康乾盛世的輝煌早已名存實亡,各地倉儲空虛、吏治腐敗,社會矛盾變得愈發尖銳。就在乾嘉交替之際,全國范圍內爆發了大規模的農民起義,黔湘苗民起義、川楚白蓮教起義、直魯豫天理教起義,分別從西南、華南、華北三個方向對清廷形成夾擊之勢。

清軍進入沿海一帶

還沒等嘉慶清剿完內地叛亂,遙遠的東海之濱又爆發了海盜集群,無數失去土地的流民鋌而走險,選擇加入海盜行列,於沿海各省興風作浪、殘害生靈。據清代史料記載,當時的海盜北以山東為據點,南則延伸至兩廣,從而形成了數千里的海上網絡。

閩浙洋盜方熾,北接山東,南通兩粵,出沒數千里。《春在堂雜文》

面對這突如其來的海患,嘉慶並沒有坐視不理,他命令地方督撫迅速推行保甲制,將海居村岸十丁立一甲,十甲立一總甲,一村立以總保,以此形成無數個防禦陣地,使得民間免受海盜侵擾。

清軍水師與海盜作戰

另一方面,嘉慶帝雷厲風行的清剿海盜,凡是能夠派上用場的官員,不論滿漢皆一視同仁。在那個崇尚滿漢之分的年代,維護滿人的政治權益乃是理所應當,但嘉慶帝知人善用,完全不顧宗室內的反對意見,力排眾議讓漢族官僚替代滿洲八旗出征。

閩浙總督玉德本是正紅旗出身,身為封疆大吏的他,與海盜的交戰中從未打過一次勝仗,而且處處掣肘水師平匪,罔顧嘉慶的信任。嘉慶在受到臣下上奏後,勇於承認自身錯誤,隨即將玉德發配伊犁,並將水師提督李長庚連升三級,讓他總統閩浙水師。如此一來,更有利於大清水師在東南海域作戰。

玉德身任督撫有年。諸事因循貽誤。以致海盜日形猖獗,將玉德革職治罪。《清仁宗實錄》

果不其然,在李長庚的圍追堵截之下,沿海一帶的海盜被擠壓到了舟山的一座小島當中。海盜頭子蔡牽為了開辟新的空間,便率領手下數萬名盜匪猛攻台灣

按照蔡牽的部署,第一步是要切斷台灣與福建的聯系,為了實現這一步,蔡牽割據鹿耳門(台灣西南角),並事先在福建沿海掀起小規模叛亂,以分散水師的注意力。第二步是將台灣府城從中橫空切斷,使得台灣府城不能與南北兩路彼此呼應。為此,蔡牽強占南北兩路的交通要道,並且指使屬下破壞一切通信設施,為攻打府城贏得時間。第三步便是集中所有兵力猛攻台灣府城,優勢兵力全部由蔡牽的海盜集團組成。

嘉慶皇帝在得知蔡牽攻台後,立即從全國范圍內徵集將士,京師、廣東東三省勁旅等數千名官兵應召而來。這批官兵的調撥,緊密配合閩浙水師開展雙面夾擊,最終於嘉慶十四年剿滅了蔡牽的海盜團伙。可以說,倘若不是嘉慶帝當機立斷,在康熙一朝收復的台灣島,極有可能會被海盜所攻占。

鎮壓白蓮起義,恢復社會秩序

隨着玉米、土豆等美洲作物的廣泛種植,中國人口出現了前所未有的激增,至乾隆統治後期,人口已經突破3億大關,人地矛盾的增加,使得越來越多的人因失去土地而變為流民。

作為蠻荒之地,彼時的四川還停留在農業開發的初始階段,大量無家可歸的流民瘋狂湧入,以致造成地方管理秩序失控。在當時的重慶雲陽縣,該縣人口在抵達20萬人的同時,只依靠幾十個小吏處理所有地方事務,自然是無力管控。

白蓮教起義

在秩序崩潰的背景下,四川、陝西、湖北的三省交界地帶,爆發了有史以來最大規模的農民起義。登基前三載,嘉慶帝苦無實權,難施抱負,一切政策皆由太上皇乾隆發號施令,然而乾隆對白蓮教不聞不問,將積疲難返的爛攤子統一留給後世處理,正如時人所言:

累朝元氣,已被和珅一人,喪失殆盡,才一內禪,才一改嘉慶年號,白蓮教徒,即騷然四起,豈仁宗之福,果不逮高宗? 若釀之也久,則發之也烈,誰為之? 孰令致之?《清史

為扭轉清軍初期作戰不利的局面,嘉慶親政伊始就決心整飭軍隊,凡是乾隆任命的無能官員皆遭到嚴重懲治。四川總督魁倫因縱賊被賜死,陝甘總督宜綿遭奪職查辦,湖廣總督景安因畏懼作戰而被發配熱河,即使是功勛卓著的德楞泰也被剝奪公爵。

得益於從嚴治軍的推行,清軍作戰不利的局面隨即扭轉,此後嘉慶又順勢創建寨堡政策,將百姓以村落為單位,全部轉移到朝廷修建的寨堡當中,避免其與白蓮教產生任何接觸。

寨堡

與此同時,嘉慶特命漢族士紳創辦團練,以作為清剿白蓮教的輔助力量。可以說,清廷一方面利用漢族地主對抗敵軍,另一方面又通過寨堡堅壁清野,逐步掌握了戰爭的主動權,很快便將白蓮教壓縮在川東一帶的深山老林當中。隨着交通補給的斷絕,白蓮教徒無所藏身,於嘉慶九年宣告失敗。

值得一提的是,為了剿滅白蓮教起義,大清調集了全國16個省的數十萬軍隊,陣亡二品以上高級將領20餘人,這足以證明嘉慶穩固統治的決心。

大力整頓吏治,革除前朝弊病

對於嘉慶在刷新吏治方面做出的貢獻,人人皆予以輕視,認為他沒有扭轉乾隆時代的貪污腐敗之風,致使官場變得愈發渾濁,這顯然是無稽之談。

乾隆中葉以後,官場貪污成風,上至朝廷大員,下至地方縣令皆以斂財為事,甚至出現議罪銀的包庇制度。嘉慶親政後,其改革的一項要措就是懲治貪污,並且收獲奇效。

嘉慶批閱奏摺

針對官員私下串聯的情況,嘉慶決心先從密奏方面入手,宣布廢除和珅要求官員上奏軍機處的做法,使各級官員的上奏可以直接呈現到皇帝面前,即通過皇權實現監察。據禮親王昭槤記載,當時的監察制度已重新煥發活力。

一時言官皆有風采,指責朝政,改如轉圜。《嘯亭雜錄

由此一來,歷經雍正、乾隆兩朝的軍機處大為削弱,嘉慶可以憑借密奏制度來實現對官員的緊密掌控,進而減少集體貪污事件的發生概率。

依靠君權實行監察,雖能對一些位高權重的要員進行約束,但州縣官員遠離京師,乃是皇權鞭長莫及之處。嘉慶為了完善地方監察,甘冒天下之大不韙,開啟越級告御狀的先例。

按照清朝嚴格的上訴程序,如果經過府、道、司、院的程序上訴之後,民眾仍然認為案件審理不公,才可到京師督察院呈遞訴狀,以求沉冤昭雪。嘉慶認為此項程序過於繁雜,只有為百姓進京大開便門,才能破除官官相護的溫床,進而為朝廷與民間提供一項溝通渠道。

使民隱得以上聞,庶事不致失理,以符集思廣益之意。《嘉慶道光兩朝上諭檔

果不其然,就在嘉慶廢除京控後,眾多百姓湧入京師訴說冤屈,嘉慶也正好藉此整頓地方官場,革除積弊。

一旦發現官員貪贓枉法,嘉慶便效仿爺爺雍正對其進行嚴懲,大到李毓昌案、廣興案,小到衙役挪用公款案,哪個受賄官員沒有被嘉慶開刀?有個名叫先福的陝甘總督,僅僅因為收下老師贈送的字帖書畫,都沒收受現銀賄賂,就被發配到伊犁。試想,在嘉慶一朝,能叫的上來名字的貪官能有幾人?這說明貪污之風已經得到一定遏制。

嘉慶帝

當然,嘉慶帝對吏治所做的貢獻遠不止此,歷經康雍乾三朝的文字獄,曾經構造出無數冤假錯案,它的終止也是由嘉慶一人所推動。

結論:

在歷經康雍乾三代的盛世輝煌後,大清的國土雖然拓展到了極致,但同時也呈現出中衰的明顯跡象。作為一個守成之君,嘉慶面臨的危機遠比爺爺雍正強烈,前有白蓮教起義席捲九省,後有蔡牽的海盜之亂危害東南,這其中還夾雜着腐敗不堪的吏治。我們應該承認,嘉慶帝雖沒有徹底解決前朝積弊,但能夠做到銳意革新,並為道光留下一太平之世,也算是盡了嘔心瀝血之責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