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上最仁慈的太監:宣讀聖旨時,故意念錯一個字,拯救數千人生命

2024年4月25日 17点热度 0人点赞

前言

說到太監,人們往往會想到他們那獨特的娘娘腔調,整天翹着蘭花指,行為舉止矯揉造作。這些太監往往心腸壞透,做事毫無底線,只顧着欺騙皇帝以謀求個人利益,全然不知羞恥為何物。

他們的智商也讓人擔憂,卻偏偏喜歡在宮中囂張跋扈,一副不可一世的樣子。

不過,歷史上的太監,並非都是這般,我們今天要講的這位,可以稱得上是歷史上最仁慈的太監。

在一次宣讀聖旨時,故意念錯了一個字,也正是因為這個字,拯救了數千人的生命。

這究竟是怎麼回事呢?這位太監又是誰呢?

步入仕途

張居翰,生於公元857年,出身於我國清河的一個貧寒家庭中。

他的命運在唐懿宗咸通年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掖廷令張從玫收養了他,讓他成為了自己的干兒子。

隨後,張從玫又通過恩蔭的關系,引領張居翰走上了宦官之路,這也為他日後的人生奠定了基礎。

唐朝廣明元年,唐僖宗為保命一路逃到了成都,在此期間,張居翰被任命為了容南護軍判官。

這一任命標志着他正式開始了自己的官場生涯。

乾寧年間,張居翰的才能和努力得到了肯定,他被唐昭宗提拔為學士院承旨,兼職供奉官內侍,隨後又升職為樞密承旨和內府令。

面對皇帝對自己的賞識,張居翰十分的感動,在工作中始終認真負責,一絲不苟,因此受到了領導的贊譽。

為了表彰他的辛勤付出,皇帝還特別賞賜了他一件紅色官服。

此後沒多久,張居翰便被派往幽州負責軍事事務。

他在那裡與幽州節度使劉仁恭建立了深厚的友誼。

當皇帝召喚他回朝時,劉仁恭曾誠懇地請求皇帝將張居翰留在幽州,皇帝對此表示同意。

這一決定使得張居翰能夠在幽州繼續發揮自己的才能,為國家和人民作出更多的貢獻。

然而,就當一切都在向着好的方向發展時,厄運卻悄然靠近。

隱居保命

在唐朝的歷史長河中,天復三年無疑是一個重要的節點。

這一年,宦官的權力已經過於龐大,甚至對朝廷構成了嚴重的威脅。

為了削弱宦官的權力,並將其權力轉移到自己的手上,軍閥朱全忠與宰相崔胤決定聯名上奏唐昭宗,揭示宦官專權的危害,並提出了解決方案。

朱全忠和崔胤這兩位朝臣,用翔實的歷史事實和嚴謹的邏輯分析,向唐昭宗揭示了宦官勢力擴張對國家的嚴重危害。

他們的論述深入人心,使得皇帝對這一問題有了更清晰地認識。

他們首先指出,唐朝創立之初,宦官並不參與軍事和政治事務。

這主要是因為當時的宦官並未掌握實權,他們的地位和影響力相對較小。

然而,隨着歷史的推移,宦官的勢力逐漸壯大,天寶年間時,宦官的權力更是達到了一個新的高峰。

這一時期,宦官不僅掌握了宮廷內的權力,甚至還開始插手軍事事務。

接着,他們進一步闡述道,貞元末年,羽林軍被分為左右神策軍,主要負責保衛皇上的安全。然而,這兩支軍隊並非由武官掌管,而是由宦官控制。

這標志着宦官勢力已經徹底掌控了國家的軍事力量,使得皇帝對國家的控制力大大減弱。

朱全忠和崔胤進一步指出,自從宦官掌握軍隊後,他們便開始插手國家機密事務,爭奪其他官員的權力。

這種現象導致了朝廷政治風氣敗壞,宦官之間的勾結,使朝廷的政治環境愈發黑暗,嚴重影響了國家的穩定。

他們進一步預測,如果這種情況繼續下去,勢必會導致兩大問題:

一是宦官與地方勢力勾結,使國家不得安寧;

二是宦官買賣官職,破壞朝廷政策。

這兩大問題,無疑會使皇室陷入混亂,而唐朝的困境,正是宦官所致。

為了挽救國家的命運,朱全忠和崔胤向唐昭宗提出了對策。

他們建議皇上剝奪宦官兼任的職務,撤銷各道的宦官監軍,將他們召回京城。

這樣一來,既可以消除宦官對朝廷的威脅,又可以恢復朝廷的政治清明,確保國家的穩定和繁榮。

由於當時的唐紹宗已經被朱全忠和崔胤徹底架空,成為了一個傀儡皇帝,因此唐昭宗只能同意他們的做法。

在得到皇帝的同意後,朱全忠便召集了他的士兵,命令他們將宦官第五可范等一百多人從內侍省趕出,並痛下殺手將其殺害。

在這次的「宦官清除計劃中」,只有張居翰等少數人倖免於難。這是怎麼回事呢?

原來,劉仁恭在聽到這一命令時,就深感不妙,他又一種強烈地預感這件事情會牽扯到張居翰。

為了能夠救下張居翰,他便找來自己的親信,將張居翰藏在了幽州西北的大安山中,用一名罪犯為其頂下了這一災。

自此之後,張居翰便在大安山過起了隱居的生活。

直到天祐三年張居翰才重新出山。

立功受賞

天祐三年,梁太祖親自率兵對滄州發起進攻,劉仁恭在聽到自己的管轄區域即將要遭受攻打時,便急忙召集軍隊,前往營救。

然而,讓劉仁恭沒想到的是,梁太祖率領的軍隊過於強大,即便自己帶的軍隊已經奮力抗敵,卻仍是屢戰屢敗。

面對這樣的情況,劉仁恭就如同熱鍋上的螞蟻一般,十分着急,但又想不出任何辦法,無奈之下,劉仁恭只好讓人去向李克用求救。

得知消息的李克用,當即便派出軍隊,以圍魏救趙的策略,對潞州發起了進攻,這樣就可以讓正處在戰爭激烈時刻的滄州,有喘息的時間。

在明白李克用的計劃後,劉仁恭當即便派出張居翰等人率兵與李克用一起進攻潞州。

當時駐守潞州的大梁守將丁會,在看到如此龐大的軍隊後,直接呆住了,就自己城中這些兵力,跟這麼多人打這不就純純找死嘛。

於是,為了保命的丁會,當即便打開城門投降了。

此消息一出,還在攻打滄州的梁太祖慌了,在經過仔細地斟酌之後,還是選擇了帶兵撤退。

這場戰斗後,張居翰憑借着自己優異的表現,為戰斗出了不少力。

因為張居翰聰明能幹,李克用對他頗為欣賞,覺得他是個難得的人才。

他不捨得讓張居翰離開,於是又把他留在了身邊,讓他成為了自己的得力助手。

在李克用的關照下,張居翰在軍隊中的地位逐漸上升。

沒過多久,便被李嗣昭派去管理昭義,張居翰也隨之前往,並擔任了他的監軍。

他手下的燕軍數量達到了三千人。

同時,在潞州駐扎的時候,張居翰不僅注重軍隊的訓練,每年春天他還會教士兵們種菜、植樹,推廣農業知識,促進當地的農業生產。

他的這種做法受到了老百姓的熱烈歡迎和愛戴。

然而,好景不長。正當張居翰和李嗣昭准備大展宏圖的時候,梁軍突然卷土重來,向潞州發起了猛烈的進攻。

面對來勢洶洶的敵人,張居翰和李嗣昭並沒有退縮,他們帶領士兵堅守城池,頑強抵抗。

雖然期間軍心曾一度大亂,但在張居翰的安撫和運籌下,軍隊的士氣逐漸恢復。

經過一年多的艱苦堅守,援軍終於抵達了潞州。

張居翰和李嗣昭看到援軍抵達,心中充滿了希望。

他們立刻振奮精神,率領士兵從城中沖出,與援軍一起向梁軍發起了猛烈的進攻。經過激烈的戰斗,他們成功擊敗了梁軍,殲滅了好幾萬人。

此外,他們還俘虜了梁軍的副招討使符道昭以及三百多名士兵。通過這場勝利,他們收繳了上百萬石糧食,極大地補充了自身的物資儲備。

由於張居翰在守城戰中表現出色,與李嗣昭的配合默契,李嗣昭每次出征都會讓張居翰留守後方,負責安撫士兵和照顧百姓。

張居翰總是能夠把一切事務安排得井井有條,贏得了莊宗的贊揚和信任。

改一字,救千人

同光三年,莊宗讓太子和樞密使一起出征前蜀。但他們不知道,蜀王王衍的養兄王宗弼已經投靠了郭崇韜,向他請求封自己為兵馬留後,郭崇韜答應了他,讓他擔任節度使

後來,後唐的軍隊抵達成都時。

王宗弼不僅把王衍搬到西宮,抓住了成都的官員韓昭、宦官宋光嗣等人,還把他們殺了,甚至還把腦袋送給太子。

這樣的做法當即便惹怒了太子,誓死要攻下成都,讓其付出代價。

得知這一消息的王衍當場傻眼了,他知道自己根本抵擋不住唐軍的進攻,便選擇了投降。

事後,莊宗將王衍派往了洛陽,還發了份詔書說:「我肯定會按照規矩封賞你,不會讓你吃虧,我說話算數,日月星三辰作證!」

聽到莊宗這樣的說的王衍,終於放下心前往了洛陽,就當王衍認為自己將過上安穩的日子時,沒想到殺身之禍悄然靠近。

同光四年,李嗣昭起兵謀反的消息傳到了莊宗的耳中,這讓莊宗十分慌亂,為平定這次叛亂,莊宗急忙帶兵出征。

就當莊宗准備動身時,一個奸臣向莊宗說道:「皇上此次出征,畢竟是兔子搏老虎,全力以赴,這樣導致朝中兵力薄弱。

如果王衍一族突然叛亂,那局勢將一發不可收拾,所以不如在動身前將其消滅!」

莊宗聽後覺得言之有理,當即便下詔書「王衍一行,並宜殺戮」。

當張居翰在復查詔書時,看到莊宗下達的命令時,覺得這完全就是在胡鬧,明明說好的不動人家的,現在又出爾反爾要滅門,這太不近人情了。

於是張居翰在讀聖旨時,故意讀錯了一個字,將「王衍一行」改為了「王衍一家」,就這樣保住了前蜀和王衍僕役等一千多人的性命。

後來莊宗被弒後,張居翰便選擇隱退長安,過上了普通人的生活,直至,於天成三年病逝,終年七十一歲。

結語

張居翰是一位傑出的軍事將領和政治家,他憑借着出色的才幹和勇氣,在亂世中立下了赫赫戰功。

他的聰明才智和領導能力,使他成為李克用和莊宗的得力助手,為後唐的建立和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

同時,他也是一位有情有義的人,他的改一字救千人的義舉,展現了他的仁慈和正義感。

張居翰的一生充滿了傳奇色彩,他的事跡和精神將永遠激勵着後人。

參考文獻

  1. 張居翰 簡歷 - 名人簡歷
  2. 《舊五代史·卷七十二·列傳二十四》.國學導航
  3. 《資治通鑒新注》編寫委員會編,資治通鑒新注,第9冊
  4. 《全唐文·卷八百三十八》.漢典古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