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過五十,兩三年換一次手機,換的都是兩千以內,說明了三種真相

2024年4月30日 13点热度 0人点赞

這個世界永遠不變的,就是變。

回想自己走過的日子,生活水平在變,住房在變,感情也在變,孩子也在變。

自己也在變老,工作崗位提升了,又回落了,甚至都退休了。

五十歲,半生過去了,大部分的人都開始過穩定的生活。

在網絡時代,手機人人都有。可是手機的價格和品牌,五花八門。

實際上,通過手機的更換,款式還有外殼等,能夠洞察到一個人的真實生活和心理變化。

人過五十,兩三年換一次手機,換的都是兩千以內,說明了以下幾種真相。

01

第一,丟掉了面子,過上了實惠、節儉的生活。

看過這樣一段話:「一台車,時速有兩百碼,那麼有40%以上的速度是多餘的;一台電視,有大量的功能,那麼一半以上的功能是多餘的。」

同樣,一台手機,若是功能很多,可以看電視、打游戲、炒股、購物、聊天等,很多功能是用不到的。看看你的手機最初的軟件,你就會知道,有一大批軟件是閒置的,你還嫌棄不能卸載。

還有一些隱藏的功能,可能你到手機扔掉的那一天,都還沒有弄明白是怎麼回事。

而事實上,你為這些「閒置的功能」買單了。

還有品牌的營銷費用、追求新款的預定等,一系列的開銷,越是追求時髦,越會花銷增加。

少年的時候,你會因為有一款很貴很時髦的手機,故意露出來給人看。

但是你五十歲的時候,不再因為價格、款式而自豪,那麼你就從愛面子,到愛里子,轉型成功。

我的一位老同事,長期用女兒不要的手機。他每次把手機拿出來,就說:「我女兒不稀罕的,我覺得還行。若是丟掉了,多可惜。」

同事不差錢,家裡房子幾套,存款也有。

通過日常的生活節儉,帶來豐厚家業,這才是真正的「面子」。並且不一定要外人嘖嘖稱贊的面子。

但凡手機很便宜,也很少更換的人,手機里的軟件也是少一些的。也許連手機鈴聲都不想改變,原產是什麼樣子,就什麼樣子。

說白了,手機就是通訊工具,你要用它來撐起虛榮心,無疑是「自欺欺人」,外人看了,贊嘆幾句,但是內心反而會瞧不起。

02

第二,找到了生活竅門,不再跟風,懂得了延遲滿足

就在去年暑假,朋友的兒子高考後,就要一個平板。並且要名牌的。

看來看去,動不動就五六千,朋友還真捨不得。

可是兒子又非要大品牌不可。父子就為難了。

經過網上搜索,對比,朋友發現一款平板,在前年春天就推出了,到了去年,已經改款了,但是外形幾乎一模一樣。

再對比價格,前年的推出價,達到五六千;在去年,甩貨價,只有兩千多。也就是說,同樣的手機,在一年時間里,就掉價兩千以上。

對於普通打工人來說,兩千多就是一個月的工資。

順理成章,用已經過時款式的手機,才是真正的物美價廉。

等一等,忍一忍,看一看,比一比,就有了在手機上省錢的方法。當然,也看清了各種推銷的套路。

在心理學上,有一個概念,叫「延遲滿足」。

就是說,一個人願意放棄當下的滿足,以期望達到更長久價值的結果。也體現了一個人對外物變化的前瞻性,對自己的控制能力。

不跟風,不湊熱鬧,這是一個人嚴格自律的體現,也無形之中有了趨勢判斷力。

去過商場的人就知道,很多時候會有甩賣,打折。

冬天的衣服,到春天即將來臨的時候,價格會更加讓你喜歡;去菜市場,下午和上午是大不一樣的。

稍微緩一緩,就讓自己的錢包少一點損失,何樂而不為呢?

五十歲的人,應該知道賺錢不容易,捂住自己的錢包,才是最好的生活,最大的底氣。

把用手機的「延遲性」習慣,用到社交、工作上,也是很有用的。心急吃不了熱豆腐,不如慢一點,准備充分,反而更加輕松。不急着向人解釋,不立馬答應,也是情商高的體現。

03

第三,家境始終困頓,沒有辦法去享受更好的生活。

當然,並不是所有的人,在五十歲的時候,都房子幾套,存款幾十萬。

很多人在五十歲的時候,還在為生計發愁。恨不得一分錢都要掰開,慢慢花。

生活困難,逼着一個人不去追求手機。

買便宜的手機,想用更久才好。但是一分價格一分貨,便宜和長久是不對等的。因此,兩三年就更換,並且還是便宜手機,這就不奇怪了。

若是困難很大,也許都在用二手手機了,這樣就更便宜,但也因此更換的頻率更高。

都希望過好日子,但是現實條件,讓日子困難重重,那就只能調整自己的心態,甚至是故作鎮靜,什麼都廉價,但是自我多安慰。

04

看過一次抽煙調查,五年不更換手機號的人,很值得信任。

他也許生活困難,但是不負債,不怕催債;他感情專一,沒有齷齪面;他很念舊,希望什麼都用很久,也希望老朋友的聯系方式都有......

長期不更換手機,也不在乎手機多貴的人,也有類似的狀況。

當一個人總是低配生活的時候,欲望少了,家庭的希望反而多了。花錢很少,但是內心很幸福。

我們總是說,要做自己。

如果連自己喜歡的生活方式都留不住,如何做自己呢?

總之,蘿卜白菜,各有所愛。

作者:布衣粗食。

關注我的文字,走進你的心靈。

文中配圖來源於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