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馬懿發動高平陵政變,曹爽如果起兵反抗,勝算有多大?

2024年2月6日 20点热度 0人点赞

文 |征途TALK

編輯 |征途TALK


司馬懿發動了政變,當時曹爽手裡擁有兵權,為什麼他沒有進行反抗呢?

01

高平陵政變

公元239年,正值曹魏王朝,政局動蕩不安,當時大將軍曹爽掌控朝政,然而其統治下的朝政日漸腐敗,民生凋敝。曹爽權勢熏心,對朝政的頹勢視而不見,反而更加沉迷於權力和享樂之中。

某年正月,曹爽決定率眾前往先人的陵墓進行祭祀,此次祭祀規模宏大,曹爽希望借此展示自己的權威和地位。然而就在曹爽及其親信離去之際,司馬懿看到了一個難得的機會。

司馬懿早已在朝中佈下耳目,對曹爽的動向了如指掌,當其離開京城洛陽,他立刻行動起來,命令自己的兒子率領大軍迅速逼近洛陽城外,同時聯絡太後和權貴,宣稱曹爽意圖謀反,需要立即采取行動。

黎明時分,洛陽城內外已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城外傳來陣陣喊殺聲,城內文武百官紛紛傳遞著政變的消息,許多大臣前來司馬府商議對策,卻被司馬懿軟禁。

曹爽在一夜之間,沒有了什麼權勢,禁軍和城防部隊紛紛效忠於司馬懿,其他武裝力量也跟風加入,曹爽原本的權勢瞬間崩塌,隻能無助地在風中飄零。

他聞訊政變,急得連忙召集自己的親信和禁軍,打算回洛陽與司馬懿玩一場“爭權奪利”大戲。然而朝堂已經像是過山車一樣飛速顛簸,曹爽感到自己仿佛坐在“時局過山車”上,頭暈目眩。

大司農恒范跳出來鼓勵曹爽奮起抵抗,說隻要稍作堅持,或許能在這場混戰中找到翻盤的機會。可曹爽這位“猶豫不決大師”最後居然選擇了“投降”,就像是在比賽中放棄了出拳的機會,把勝利交給了對手。

他把手中的權力令牌扔給使者,從此以後,他隻能眼睜睜地看著局勢像過山車一樣搖擺,毫無辦法。

司馬懿趁機掌握了朝政大權,對曹爽及其黨羽進行了嚴厲的打擊,曹爽被以大逆不道的罪名處死,其傢族和黨羽也受到了牽連。司馬懿通過這場政變,登上了權力的巔峰,開啟了司馬傢族對曹魏政權的控制。

02

曹爽不反抗的原因

司馬懿在高平陵之變時,曹爽雖然掌握了天子和兵權,但最終卻選擇了投降,這個決定背後的原因有很多。

司馬懿的軍事才能和戰績讓曹爽心生畏懼,司馬懿一生征戰無數,屢次擊敗強敵,其軍事才能無人能及。

相比之下,曹爽雖然有將門之子的身份,但在戰場上並無顯赫功績,反而曾因指揮失誤導致士兵傷亡慘重,引發不滿,這種實力懸殊讓其對自身能力產生懷疑,對司馬懿心生恐懼。

曹爽在朝中的號召力並不穩固這也是他不反抗的原因之一,在軍中,他的部下和羌胡對他頗有微詞;而且宗室對他的兄弟亦持反對態度。此外,天子曹芳的影響力有限,難以提供有效支持,歷史上不乏因失去人心而失敗的例子,如曹操和董卓,這些都讓他倍感壓力。

再者,他並不願意過艱苦的戰爭生活,他習慣了奢侈安逸的生活,對於戰爭的艱辛和困苦充滿恐懼,他擔心一旦與司馬懿抗爭,將會失去現有的舒適生活,這是他不願意面對的。

他的傢庭因素也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他的決策,他的妻兒老小都在京城,成為司馬懿的人質。曹爽深知,一旦開戰,他們的生命安全將無法得到保障,此外他對司馬懿抱有某種程度的誤解和期望,認為對方可能會放過他。

他在權衡利弊後,最終選擇了投降司馬懿,這一決策的背後,既有對自身能力的懷疑,也有對司馬懿的恐懼;在這諸多顧慮的共同作用下,曹爽放棄了抵抗,接受了司馬懿的處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