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革命公墓為何建在了八寶山?

2024年3月11日 17点热度 0人点赞

革命公墓為何建在了八寶山

人們對八寶山這個名字並不陌生。在中國,它不僅是一個耳熟能詳的北京地名,而且也是一個聞名遐邇的墓地之名。其實,「八寶山」不過是個簡稱,1950年初建時,墓地定名為「北京市革命公墓」。1970年,經周恩來總理批准改稱為北京市八寶山革命公墓,且此名稱一直延續至今。

八寶山名曰「山」,其實不過是北京西山山前平原上的孤立殘丘,高度不過100多米,山勢低緩,呈北東向延伸。八寶山原名黑山,主要是由東西兩座山峰構成的,最高處僅海拔103米。全山東西長約1.2公里,南北寬約0.6公里。至於八寶山這個地名的由來眾說紛紜,但似乎公認說法是,因此地附近山間出產耐火土白土、灰石、紅土、青灰、坩土、黃姜、砂石等八種建築材料,故被稱為"八寶山"。但也有人提出質疑,因為在這八種材料被發現前,"八寶山"這個地名就有了......

八寶山與革命公墓的「交集」發生在1949年。時,中共中央從西柏坡遷至北京,後來亦被冠名為「進京趕考」。時任中共中央副主席的周恩來,提出查找1927年11月11日在北平國民黨殺害的臨時中央政治局委員、北方局書記王荷波的遺骨。同年11月,經北京市公安局的不懈努力,終於在京師警察廳檔案中查到了烈士被害地點,且很快在安定外箭樓東北角的護城河挖掘出了王荷波等18位烈士的遺骨。在確定這些烈士遺骨安葬地點時,周恩來意識到無論是解放前犧牲的革命烈士,還是解放後逝世的黨政軍高級領導幹部,都應該有一處可供下葬的革命公墓。

周恩來(1949年)

1949年12月的一天上午,時任北京市副市長的吳晗被叫到中南海西花廳總理辦公室。一見面,周恩來就直奔主題:「這次請你來是談在北京建一座革命公墓的事。」 接下來又動情地說道:「這是件大事情。我們不能坐了江山就忘了打天下犧牲了的同志。不能讓人家戳着脊樑骨說共產黨無情無義,打下了江山就忘了本……」 談到建公墓的目的時,周恩來說到:「你們在北京找塊好地方,建一座公墓,把烈士們的遺骨遷進去。讓我們這些活下來的人,讓後代時時不忘勝利來之不易。公墓不但作為烈士的安息地,還要成為教育後代的場所。現任的高級領導幹部和知名人士一旦病故也好有一個合適的安葬處。」

吳晗(時任北京市副市長)

當吳晗詢問對建公墓的具體要求時,周恩來是這樣交代的:「我想一是不要太遠,交通要方便,今後群眾還要去搞紀念活動。二是環境要美,不能隨便找個地方就行。當然,公墓建起來後可以搞綠化,改善環境。再有就是盡量不占用農田……」 於是乎,由吳晗領銜的公墓籌備組即刻就成立了,包括政務院典禮局副局長余心清、北京市政府秘書長薛子正和公墓籌備組的劉東膠、曹恩棠、王玉珉及隨員們,且開始了按預選的地點的逐個勘查。在看了第三個預選地點三王墳後,因「平地建公墓」不符合周總理不占農田的要求,此地又被否決掉了。

余心清(政務院典禮局副局長)

正當大家沮喪之際,手搭涼棚遠眺的余心清看到了北面不遠處的一片樹林,且叢中影影綽綽地露出一片屋頂房檐。他即刻詢問身邊的的曹恩棠:「那是什麼地方?」 曹看後答道:「噢,那山是八寶山,有房子的地方是褒忠護國祠。現在還住着不少太監,當地人都叫它太監廟。我們也去看過,地點不錯,環境也挺好,就是靠在半山坡上,而且寺里住了不少太監,我們考慮搬遷工作量大,就沒選它。」

褒忠護國祠

吳晗聽後,便決定前往此處一看究竟。到護國祠門前,見這祠廟果然氣派,廟門上一塊牌匾上刻五個金漆大字:「褒忠護國祠」,四周蒼松掩映,格外僻靜清幽。

褒忠護國祠

在一位老太監引導下,一行人進了寺廟。只見寺廟明堂寬綽,院套院中竟有近百間屋子,殿堂中立有明朝司禮監太監剛鐵的塑像,且院中還有其墓冢。墓碑正面鐫刻:「洪武開國元勛司禮太監公之墓」幾個大字。

明朝司禮監太監剛鐵墓碑

出門後,吳晗等又圍着護國祠周圍轉了一圈。當審視了這塊地有百餘畝,房有百餘間,還有樹木果園,依山傍坡,不占用平地良田,風景秀麗,交通方便的地方後,大家不禁會心一笑,這個叫「八寶山」的地方就這樣被選定了。

地方倒是選好了,但征地工作卻遭到了以護國祠住持信修明及所有太監的強烈抵制。其實理由也很簡單,離開了皇上賜予安身立命的寺廟,丟掉了他們賴以生存的百畝田園,他們將何處安身,靠什麼養活自己?兩天後,公墓籌備組人員當眾宣布「市政府已決定徵用護國祠及其土地作為革命公墓用」時,住持信修明說道:「護國祠歷史悠久,歷來歸我們代代相傳,政府要占我們的地方恐怕不妥吧?」 此時,一群太監吵吵嚷嚷破門而入,一個老態龍鍾的老太監走在最前邊,指着來人尖聲尖氣說:「你們憑什麼占我們的地方,我們這兒是皇上賞給我們的,任換什麼朝代也不能壞了朝廷的規矩。」 第一次交涉就這樣「不歡而散」了。

護國祠部分太監合影(1947年)

中間居坐者為八寶山護國寺住持信修明


政府與護國祠的第二次交涉的氣氛較第一次緩和了許多,且認真聽取了太監們的訴求,並就具體事宜進行了磋商。第三次面談時,籌備組拿出了祠廟徵收後具體的人員安置方案,即住持信修明安置在條件較好的北長街興隆寺太監廟,年老的太監安置在琉璃河太監廟,其他太監安置在西斜街太監廟。信修明和眾太監們見政府並未把他們趕到農村,依然把他們安置在太監廟,生活方便,最終接受了政府的安置方案。1949年底的一個晴朗日子,褒忠護國祠忽然熱鬧起來。門前停着市政府的搬遷車輛,太監們抱着大包小包進進出出。不少人聽說太監搬家,都跑來看熱鬧。一天後,祠院大門貼上了蓋有北京市郊區工作委員會大印的封條。至此,褒忠護國祠太監廟的歷史終結了,八寶山革命公墓的歷史開始了......

八寶山革命公墓外觀設計圖

這是當時北京市政府呈中央審批的八寶山革命公墓外觀設計圖。從圖中可以看出,八寶山革命公墓像是盛開在大地上的一朵巨大的鮮花,莊嚴而不失美麗,宏偉而富有生機,鮮活且富有靈性。它的設計者就是中國現代第一位女建築學家、文學家林徽因

抱病完成設計工作的林徽因

按照林徽因的設計方案,八寶山革命公墓於1950年7月正式開工,1953年結束,耗資折合小米320.15萬斤。工程分為三期:

第一期:修建火葬場、路面、機井、圍牆等基礎設施。火葬場建在陵園西側,1956年2月從捷克訂購柴油火葬設備,向英國轉購德意志聯邦製造單爐電力火葬機各一套。1957年7月建築安裝,9月完工。至此,全國第一個現代化的火葬場建成。

上世紀五十年代進口的火葬設備

第二期:除繼續修路面外,完成植樹、修建花池、休息室等。

第三期:建築烈士亭、修建大門和員工宿舍、建設以下四個墓區:

1、第一墓區位於公墓中軸線迄東。安葬已故國家主要領導人和國內外重要的知名人士。

任弼時是建國以後第一位故去的黨和國家的領導人,其墓建在這一區東北角的半山坡上,占地面積300餘平方米。因占地面積最大,且是第一位被安葬在八寶山革命公墓的,亦被稱為「八寶山第一墓主」。

任弼時墓

2、第二、三、四墓區位於公墓大門內東西兩側。安葬部長以下,縣團級以上的黨、政、軍各級已故領導幹部、愛國人士、國際友人以及集體遇難烈士。

參加亞非會議的死難烈士公墓

註:1955年4月11日,參加萬隆會議的中國代表團乘坐印度國際航空公司克什米爾公主號從香港飛往印度尼西亞雅加達台灣特務在飛機上安放了定時炸彈。飛機飛到北婆羅洲沙撈越西北海面上空時爆炸墜毀,機上11人遇難


1958年,原護國祠院內的殿堂及配殿被改造為骨灰堂,坐落在革命公墓院內中央。擁有三座殿堂的院落,兩旁古柏參天,顯得格外古樸、肅雅。骨灰堂占地面積2400平方米,實用面積1300平方米。

革命公墓骨灰堂

在整個工程的實施中,既完美詮釋了林徽因的設計,也不失大氣和莊嚴。在八寶山革命公墓的設計中,林徽因傾注了自己的心血和對於祖國的深情。她是拖着患病的身軀完成了設計,這也成為她的最後一個設計方案。1955年4月1日,林徽因與世長辭,年僅51歲。逝世後,她被安葬在八寶山公墓的第二區「結字組」,來自五湖四海的人到此祭奠她的絡繹不絕,竟成了公墓內祭拜人數最多的墓地。

林徽因墓

*圖片來自網絡,若有侵權爭議將刪除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