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俗中的開封|蒸饅頭:蒸出紅火新一年

2024年2月5日 16点热度 0人点赞

在河南人的日常生活中,

沒什麼比饃更重要的主食。

尤其是到了春節前,

蒸饅頭更是開封人

準備過年的一個重要環節。

過年蒸饅頭,

寓意來年的日子

紅紅火火、蒸蒸日上。

饅頭飄香迎新春

HAPPY NEW YEAR

“二十六,蒸饅頭。”農歷臘月二十六,開封人開始為過年蒸饅頭和包子。過年傢傢蒸饅頭,是老一輩傳下來的習俗。

新春的腳步越來越近,傢住大王屯小區的劉春麗已經在盤算今年要蒸多少鍋饅頭。今年63歲的她,擅長做面食,親友都愛吃。“大部分開封人都以面食為主食,籠蒸的叫蒸饃,鍋裡烙的叫烙饃,油炸或油煎的叫油饃。我十來歲就學會蒸饃、包包子了。”劉春麗說。

“孩子們在外地工作,過年在傢住不了幾天。他們擔心我累著,總是說過年吃不了幾個饃,超市隨時能買到,勸我不要費勁蒸饃了。但我覺得,蒸饃是過年的一個老傳統,並且自己蒸的饃吃著更香!”劉春麗說,雖然孩子們年年勸她不要蒸饅頭,但每年春節前,她都會發上一大盆面,蒸幾鍋白胖的手工饅頭,不光自己傢人吃,還要送給親友一部分。

“咱開封人以面食為主,比起大魚大肉,我最喜歡吃的就是過年蒸的新饃。”1月24日,記者電話采訪了在湖南長沙工作的開封人金傳意。他告訴記者,母親蒸的年饃花樣很多,除了必不可少的幾鍋白面蒸饃,還要蒸素包子、豆沙包和棗花饃。那幾天,廚房裡整天煙霧繚繞,暖暖的熱蒸汽裡夾雜著香甜的熱饃味道,好聞極了。“食物所承載的不僅是食物本身,它還聯結著人們彼此之間的情感,寄托著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也寓意著人們祈願歲歲年年、團團圓圓的美好祝福。”金傳意感慨地說。

蒸蒸日上好彩頭

HAPPY NEW YEAR

農歷臘月二十六蒸饅頭是有講究的。據古書記載,宋代開封就有賣饅頭的。開封民間過春節,面食的品種可謂豐富,不僅有饅頭、豆包、棗包、油餅,還有包子、麻葉、馓子等。豆包、棗包同為甜味主食,是分別將紅豆、紅棗蒸熟煮爛,加入適量白糖拌成餡兒,外包發面皮後蒸制而成。人們為了討個吉利,常在這兩種食品上分別點上1個或3個紅點。

每傢每戶蒸饃時,還要蒸許多形狀各異的棗饃和棗饃山。棗饃是把發好的面搓成條,再搟成長片,運用不同的手法,通過折、疊、壓等方式,制成一定形狀,再在適當的位置放上一枚棗後蒸熟即成。棗饃山最少為三層,最多為九層。塔底層的棗饃特別大,向上層逐漸縮小。塔最少為三層,最多為九層,“三”取長久之意,“九”取最大、最好之意。蒸好的棗饃在傢中堂屋的條幾上擺放,以示傢庭富足、生活殷實。

棗饃既寄托了人們的美好願望,又充分表現了傢庭主廚們的絕妙手藝。待春節期間走親戚時,棗饃山便成為孝敬長輩的佳品。特別是嫁出去的閨女回娘傢,帶去的棗饃山越高越大、層數越多,表明女兒越孝順,同時說明在婆傢生活得幸福、舒心,吃得好、不受窮。娘傢人則在閨女離開的時候,在饃籃內放一些棗饃,意為富貴常有,也暗喻晚輩早開花、早結果、早成才、早立業。

送大饃和棗花饃的傳統,都源於物資匱乏的年代。當時人們日常隻能吃雜面饅頭,吃不到純小麥粉做的饅頭,過年時才舍得用小麥磨成面粉,蒸成又白又軟的大饃送給傢中的長輩以表孝心。而長輩為了感謝晚輩的禮物,表達對晚輩的疼愛,也會早早蒸好漂亮的棗花饃當作回禮。

如今,純小麥粉做的饅頭已經不再珍貴和稀有,但在農村地區仍然保留著送大饃和棗花饃的習俗。從這一習俗中,可以看到人們敬重長輩的孝心,也包含著老年人對晚輩的疼愛。

資料圖 趙文建 攝

隨著城市的發展,商業日漸繁榮,城裡的不少傢庭開始流行買饅頭過年。每年過年前夕,記者在市區很多饃店看到,高高摞起的蒸籠冒著熱騰騰的煙氣,夾雜著饅頭的清香,不少顧客正在排隊購買。隨著一鍋鍋饅頭出爐,顧客們高興地拎著大袋小袋的饅頭、豆包離去。

過年蒸饅頭飽含著人們對新一年美好生活的期待。 圓滾滾的饅頭與香氣四溢的大包子,蒸出熱氣騰騰的生活與濃濃的年味兒,寓意著一傢人團團圓圓、來年生活蒸蒸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