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如願了?中國失去美國最大進口國身份,那排在前面的都是誰?

2024年3月4日 20点热度 0人点赞

閱讀此文前,誠邀您點擊一下「關注」按鈕,方便以後持續為您推送此類文章,同時也便於您進行討論與分享,您的支持是我們堅持寫作的動力

最近幾年,中國經濟迎來了高速發展的黃金期。不但成為世界第二的經濟體,而且在科技、航天等領域突飛猛進。雖然發展良好,但有些國家就坐不住了。尤其是美國:好傢伙,萬一你發展一猛,成了世界第一經濟體,我美國的臉面往哪放?於是就有了2018年的中美貿易戰

最新發布的中國海關數據顯示:2023年中美之間的貿易總額達到了6644.51億美元,這一數字較去年同期呈現了11.6%的下滑。細分來看,中國對美出口總額為5002.91億美元,下降了13.1%,而從美國的進口額也減少了,約為1641.6億美元,降幅達到了6.8%。這表明,在進出口雙方面均出現下降的情況下,中國仍維持對美國的貿易順差,高達3361億美元,占到了國家貿易順差總額的40%。這一數據不僅折射出當前中美貿易的最新態勢,也深刻影響着兩國經濟的微妙平衡。

中美貿易戰開始後,雙方貿易額開始下滑

2018年初,美國總統特朗普簽署備忘錄,正式對中國發起貿易調查。原因是美國長期以來對中國的貿易逆差感到不滿,認為中國的貿易行為不公平,尤其是在知識產權保護方面存在問題。特朗普聲稱要重塑兩國貿易關系,減少美對華貿易逆差。4月3日,美國宣布將對500億美元中國進口商品加征25%的關稅,中國迅速作出反擊,宣布對等規模的美國商品加征關稅。

之後貿易戰的火藥味越來越濃。兩國之間的博弈不斷升級。7月,特朗普宣布針對中國2000億美元的商品加征10%的關稅,中國再次表示將實施同等規模的報復措施。盡管雙方曾短暫開展過談判,試圖解決分歧,但均未取得實質性進展。

2019年5月,貿易戰迎來了重要轉折點。原本各界期待的中美貿易協議談判突然破裂,美方指責我方反悔先前的承諾,並宣布對中國2000億美元商品的關稅稅率從10%提高到25%。中國方面則宣布對600億美元美國商品加征關稅作為回應。這次事件使得貿易戰愈演愈烈,全球市場也隨之劇烈波動。

經過一系列激烈的貿易戰之後,兩國逐漸開始尋求緩和關系的可能。2019年12月,中美雙方宣布達成第一階段貿易協議,同意逐步取消加征的關稅,並增加中國對美國商品的采購,特別是在農產品、能源和製造業領域。這標志着長達兩年的貿易戰迎來了和解的曙光。

可短期內,兩國企業和消費者都遭受了直接的經濟損失,全球供應鏈受到影響。長期來看,貿易戰加速了全球經濟重組,促進了多元化市場的發展,也使得一些國家開始重新考慮和調整自己的貿易策略。

中國退居第三

2023年,美國商務部公布的最新數據顯示,去年一整年,美國從中國的進口量大跌了整整20%,降至4270億美元。墨西哥已榮登美國最大進口國寶座,取代了長期占據這一位置的中國。而緊隨其後,北方鄰國加拿大亦展現出強勁勢頭,緊緊追趕至第二位,令中國降至第三。

美國現位列我國第三大貿易夥伴,僅次於東盟歐盟。在促進我國經濟發展的征途上,中美合作扮演着至關重要的角色。因此,每當美國表現出願意加強合作的積極姿態時,我國都會以極高的誠意回應,這不僅體現在大量購買美國大豆,還包括增持美國國債等實際行動上。

隨着中美之間的貿易額年年下滑,加之墨西哥、加拿大超越中國成為美國的最大進口來源國,這種趨勢引發了人們對於中美經濟關系未來的深度擔憂。許多人擔心,隨着雙方不斷「脫鈎」的勢頭加速,美國可能會在未來對中國採取更加激烈無畏的制裁措施。

近年來,美國一直推崇「本土化」和「獨立」生產,力圖減少在產業層面對中國的依賴,不斷呼籲與中國「脫鈎」。在此背景下,人們普遍認為中美經貿關系會呈現斷崖式下跌。然而,現實情況遠比想象中復雜。盡管中美之間的貿易額有所下降,中國並未因此失去其作為全球製造業中心的地位。

近年來,隨着人力成本的增加,中國正在逐步由「世界工廠」向技術和創新驅動的發展模式轉變。在這一過程中,一些勞動密集型產業開始向人力資源成本更低的國家和地區轉移,如東南亞等地。盡管面臨着重重壓力,中國的經濟依然表現出強勁的韌性和潛力。中國正加速推進產業結構升級,大力發展高科技、高附加值產業,從而形成了新的增長點。在這一轉型過程中,中國大力支持科技創新,提升產業鏈水平,促進了一批新興產業的迅速崛起,包括人工智能、清潔能源、新能源汽車等。

第一為什麼是墨西哥?

墨西哥與美國接壤,共有一條長達三千多公里的邊界線。這個優勢使得運輸成本大幅度降低,同時,跨境貿易的便利性得到顯著提升。在全球化經濟的框架下,地理位置的優勢給墨西哥帶來了與生俱來的競爭力。

加上北美自由貿易協議,以及其後續升級版——美國、墨西哥和加拿大協議,都為墨西哥和美國之間的貿易合作提供了政策基礎。這些貿易協議降低了關稅壁壘,使得商務往來更加自由,加之地理近鄰帶來的運輸和溝通便利,大大促進了兩國之間的商品交易,特別是墨西哥對美國的出口。

2023年,美國從墨西哥的進口總額高達4750億美元,這一數字在表面上似乎顯示出墨西哥已在美國的貿易夥伴中超越中國。但究竟事實是否真如數據所示?

要知道,在過去三年裡,中國與墨西哥間的貿易增長勢頭強勁,年均增長率超過15%。尤其是去年,中墨之間的貿易額首次突破了重要的千億美元大關,達到具體數字:進口額187億美元,出口額815億美元,實現了628億美元的貿易順差。

乍一看,這樣的增長可能僅被視為偶然現象。但進一步分析出口商品類型,便會揭示一個深層次的秘密。中國對墨西哥的主要出口商品與墨西哥對美國的出口商品驚人相似,而且很多商品是墨西哥國內無法生產的。說白了就是我出口到墨西哥的東西,墨西哥倒賣了一手再出口去了美國。也就是說,從中國到美國,中間增加了墨西哥這個二手販子。

美國能脫鈎中國嗎?

從理論上來說,任何國家都能實現經濟上的自給自足,通過提高關稅壁壘、限制外國投資等手段,從而減少對外貿易的依賴。然而,回到現實中,這種脫鈎行為對於任何一國來說都是一個復雜而艱巨的任務。對於美國來說更是如此。

美國作為全球最大的經濟體,對外部商品的需求巨大。其中,來自中國的商品種類繁多、價格合適,深受美國消費者的喜愛。消費電子日用品,從服裝鞋帽到家具用品,中國製造幾乎無處不在。據統計,在美國零售市場上,超過40%的商品來自中國。這背後除了中國完善的製造業鏈條、成本控制能力外,還與其龐大而靈活的勞動力市場分不開。

盡管美國提出了「脫鈎」政策,試圖減少對中國製造的依賴,但短期內要完全實現這一目標幾乎是不可能的。要替代中國製造,美國需要找到其他國家作為供應鏈的來源地,但這涉及到巨大的成本投入與時間成本。除此之外,其他國家是否具備中國那樣成熟的生產能力與供應鏈管理能力,也是一個值得考量的問題。

另一層面,中國製造的強大不只體現在產量龐大、價格優勢上。在過去的幾十年裡,中國製造業已經從簡單的組裝加工,逐步轉型升級到高端製造和創新發展。以華為、高鐵等為代表的中國高端製造,已經在全球市場占有一席之地。這意味着,即便美國企圖減少對低端中國製造的依賴,對於中高端市場的需求也是難以割捨的。

此外中國正積極推進製造業升級和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投入巨資於科技研發,這將進一步提升中國製造的國際競爭力。從中長期來看,中國製造所占據的經濟高地將會更加堅固,美國想要實現真正意義上的「脫鈎」,難度將會越來越大。

「一帶一路」,或許是擺脫美國對中國經濟制裁的關鍵

「一帶一路」倡議是中國提出的促進亞洲歐洲、非洲等60多個國家之間的經濟合作和發展的宏大計劃,包括「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這個倡議不僅着眼於經濟貿易的合作,更注重基礎設施建設、文化交流等多領域的合作,旨在促進沿線各國的共同發展和繁榮。

面對美國的經濟制裁,依靠「一帶一路」倡議,中國展現了超越傳統對抗、積極尋求合作共贏的大國胸懷和智慧。通過倡議,中國與參與國家在基礎設施、貿易、投資等多領域開展合作,這不僅為中國企業提供了廣闊的國際市場,也幫助參與國家加速了經濟發展,增強了應對全球經濟挑戰的能力。

基礎設施的建設是「一帶一路」倡議的重要組成部分。這些項目包括鐵路、公路、港口、機場等,它們有效地連接了亞洲、非洲、歐洲等地,縮短了貨物從生產地到消費地的運輸時間,大大提高了物流效率。如中歐班列的開行,就極大地方便了中國與歐洲的貿易往來,同時還帶動了沿線國家的經濟發展。

中國通過與沿線國家簽訂自貿協定,降低雙方貿易壁壘,促進商品和資本的自由流動。這不僅擴大了中國產品的出口市場,也為中國企業「走出去」提供了更多機會。